塘頭坪村民蔣仁付在今年春天一舉將很多原柑橘樹砍掉,改良嫁接夏橙和玫瑰香柑,種植規模為近40畝,原來的“傷心果”變成了 “致富果”。 這些雞寄托了村民彭定亮全家的致富希望,預計今年養殖可達5000只,目前市場供不應求。 塘頭坪村返鄉青年彭定亮通過養雞,年創收可達十多萬元,成了村里響當當的大戶老板。 紅網專題:新長征路上--紅網大型網絡扶貧系列活動全媒體報道 相關鏈接:塘頭坪村:既富“口袋”又富“腦袋” 整村完成脫貧 人物:“鬧事”養羊大戶轉型種植 種下12畝“生命樹” 扶貧日記:水是生命之源 江華:神州瑤都多措并舉推進整縣脫貧 先輩的長征:紅九軍團、紅五軍團都曾在江華血戰 評論:塘頭坪村扶貧的“有所為有所不為”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慧 永州江華報道 地處南嶺山脈腹地的江華瑤族自治縣,既是民族地區,又是革命老區,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。沱江鎮塘頭坪村為貧困村, 在距離縣城10公里的偏遠山區,貧困發生率高達近48%,全村近一半人為貧困人口。 交通不便,基礎設施差,外出務工收入低,人均耕地不到0.6畝,發展受限,青壯年勞動力較少,很多村民空有一身力氣,但仍 困在貧困泥潭中,全村無整體發展路徑。窮,成了全村的代名詞。 2015年4月,湖南省委宣傳部幫扶工作隊進駐塘頭坪村。在鼓勵“先富帶后富、一戶帶一戶”的精準扶貧下,如今的塘頭坪村形 成了大戶帶動發展的新格局,全村已于2015年底實現整體脫貧,現在正在鞏固脫貧成果,富足村民“口袋”與“腦袋”。 種植大戶:改良夏橙近40畝,開啟“綠色銀行”2008年,塘頭坪村村民蔣仁付放棄外出務工,回家開荒山種果樹。這30畝荒山,原來是一片雜草叢生,夫妻倆每天起早貪黑開 荒,因為他們相信天道酬勤。蔣仁付扛起鋤頭,一鋤又一鋤,在肩挑取水路上不知道走了多少個來回。日積月累,這片荒山被開墾出 來,種下了日本雜柑。夫妻倆堅信,這個果園等3年掛果期一到,他們的致富夢便能實現。 可是,3年后的掛果并非如蔣仁付夫婦所想那樣,由于缺乏技術,加上果園管理不到位,成片的果樹掛果并不理想,果樹不僅花 期時掉花,長大的柑橘也掉落一地。這樣的結果讓蔣仁付失去了方向,畢竟果園承載了夫妻倆全部心血精力,也是全家人生活的希 望,可希望卻落空了。 “年年虧、年年虧,搞得一點信心也沒有了。”那幾年,蔣仁付夫婦把時間、精力、金錢全部投入到了果園上,常年吃住在山 頭,前后虧本十多萬元,還不算自己的工錢,一年的柑橘才賣幾千元,收入遠遠不及投入。 幾年來不斷虧空,給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。蔣仁付有5個小孩,現在住的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,一到 刮大風下大雨,土房很有可能倒掉。也因為貧窮,家里的小孩沒有錢上學,大女兒休學外出務工,現今對父母還不完全理解,其中一 個兒子為了賺錢給母親治病,高中未畢業便外出打工掙錢。今年一個女兒考上了大學,靠貸款勉強湊齊了學費,今后孩子的教育還需 要一筆不小的費用。 果園不但沒有帶來應有的收益,反而像一顆毒瘤般侵蝕著原本積蓄微薄的家庭。為了賺錢,為了生活,蔣仁付就近打雜工,對果 園干脆撒手不管了。 就在蔣仁付茫然不知所措時,有一個人找到了他--湖南省委宣傳部駐塘頭坪村幫扶工作隊原隊長廖旭。“我2015年4月份來這里 時,一直觀察這個人到8月份,他天天都是一身泥一身土,六月伏天那么熱的天氣,都不休息去拔草,但是沒有收入。”工作隊鼓勵 蔣仁付改良柑橘,種上夏橙和玫瑰香柑,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。 yy2.jpg 2016年一開春,在廖旭及村干部帶領下,蔣仁付參觀考察了隔壁星橋村的夏橙種植。該村夏橙種植規模達到數百畝,有了經濟 效益,一個夏橙種植大戶年純收入有8萬元。得益于扶貧工作隊幫扶,蔣仁付重新點燃了果園希望,他在今年春天一舉將很多柑橘樹 砍掉,改良嫁接夏橙和玫瑰香柑,還擴種了10畝。如今,夏橙有20多畝,玫瑰香柑有10多畝,種植總規模近40畝。他是全村果樹種 植面積最大的大戶。 “換了品種,有了技術指導,規模擴大了,我相信幾年后情況一定會好轉。”現在蔣仁付對這片果樹再次傾注了深情,在扶貧工 作隊幫助下還發展了林下養雞,他相信這次他一定可以成功。 yy1.jpg 養殖大戶:返鄉青年每年創收可達十多萬元 眼前這個80后小伙叫彭定亮,見到他時,他正在焊接鋼材搭建牛棚。他是塘頭坪村返鄉創業的青年代表,今年預計養雞5000 只,由于市場供不應求,還帶動了有養殖意愿村民共同養殖。如今養殖的成功,不僅有栽跟頭過后的經驗積累,也離不開扶貧工作隊 的幫助。 13歲那年,彭定亮就沒有上學了,他去廣東,跟著人家東奔西跑,打工收入較低。由于家中上初中的兒子正值青春叛逆期,身 體不太好的奶奶根本管不住,夫妻倆決定回鄉創業,也兼顧家庭,教育好小孩。 回鄉后,彭定亮嘗試了多種致富路子,但都失敗了,由于人均耕地少,靠種地根本養活不了全家,靠什么來發展產業?剛開始, 他嘗試養羊和牛,但羊的破壞性較大,污染水源,后來選擇雞,可是盲目亂養,剛開始花1600多元買來的300只雞苗全部死掉了,后 來照著書本上養殖,由于管理不善,價值2000多元的600只雞苗后來只剩30只。 “我的心情很沉重,搭雞棚也花費不少,資金缺乏,可雞苗基本死了,那時候不想再搞了。”彭定亮擔心自己辛苦打工多年的積 蓄很有可能一下灰飛煙滅,到時候整個家庭靠什么來生活呢?扶貧工作隊得知彭定亮的困惑后,安排彭定亮外出學習養雞技術,去大 規模養殖基地考察學習。銷路、技術、資金,工作隊給了承諾,彭定亮再次買上雞苗,開辟養殖致富路。 彭定亮將原來的大雞舍改為小雞舍,現在山頭每個間隔200米,分布著十多個雞舍,大小雞分開養殖,避免病菌相互傳染。如 今,這科學養殖雞的成活率達到了75%,1000只雞純利潤能有2萬元。彭定亮算了算,等規模進一步擴大后,一年他可以創收十多萬 元,明年他要突破養殖2萬只。 “以前是窮怕了,沒什么賺錢路子,現在扶貧政策這么好,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勤勞,借此機會讓自己富起來。”如今成雞銷售市 場供不應求,彭定亮還同時養殖了十多頭牛,他將帶動更多塘頭坪村村民靠養殖致富,日子越過越好,遠比在外務工強。 (原標題:變化:種養殖大戶蔣仁付、彭定亮的盼頭)